在临床中,瓜蒌瞿麦丸、五苓散、金匮肾气丸同治疗消渴。
在临床中,他们应该如何鉴别使用?
一、从《神农本草经》看药物配伍之妙
1. 瓜蒌瞿麦丸
此方暗藏"寒热相激、上下同治"之机。
栝楼根(天花粉):《本经》言其"主消渴身热",性寒质润,如甘霖润泽上焦燥土,清肺胃之热而生津止渴。
然单用此药,恐寒凝下焦,故配附子辛温破寒,如冬日暖阳化冰成水,温肾阳以助气化。
瞿麦:"主关格诸癃结",其性苦寒通利,尤善破水血互结之瘀阻,与茯苓、山药相合,一泻一补,导水下行而不伤正气。
山药、茯苓:健脾如培土筑堤,既防寒药伤中,又助津液上承。
此方配伍之精,在于附子与天花粉的"寒温对冲":
附子温下焦如釜底添薪,天花粉润上焦似釜盖布露,寒热相激,气化乃行。
2. 五苓散
此方乃"开鬼门,洁净府"之典范。
桂枝:《本经》谓其"主结气",实为通阳化气之枢机。犹如风箱鼓动,助膀胱气化,使水津四布。
泽泻、猪苓:皆淡渗利水之品,然泽泻偏走肾络,猪苓专通三焦,合茯苓如开沟渠三路,导水归海。
白术:"主风寒湿痹",实为健脾制水之要药,如堤坝固土,防水泛成灾。
全方以桂枝为帅,利水而不耗气,解表而不伤阳,暗合"治水当先治气"之理。
3. 金匮肾气丸
此方深得"阴中求阳"之旨。
地黄:《本经》言其"填骨髓",实为滋阴补肾之根基,如井中蓄水,方能蒸腾气化。
附子、桂枝:温阳如旭日初升,破阴翳而助气化,然用量轻于滋阴之品,取"少火生气"之意。
山茱萸、山药:酸收甘缓,固摄精气,防渗利太过。
全方配伍如太极阴阳相抱,滋阴药为体,温阳药为用,正合"阳化气,阴成形"之妙。
二、历代医家实践启示
案例一(瓜蒌瞿麦丸)
清代医家尤在泾治一老妇,口渴日夜饮水数斗,小便涩少,腹冷如冰。前医用白虎汤、五苓散皆不效。
尤氏诊其脉沉细如丝,舌淡苔白滑,断为"下寒格拒,津不上承",投瓜蒌瞿麦丸原方,附子用至三钱(约9g),三剂后小便通利,渴减大半。
此案启示:见渴不治渴,当察气化之机。
案例二(五苓散)
叶天士《临证指南医案》载一男子,外感后发热头痛,渴饮即吐,小便不利。
叶氏诊为"太阳腑病",用五苓散加生姜三片,一服汗出溲通,呕渴俱止。
此证"水逆"特征明显,五苓散外疏内利,使表里气机通畅,水液各归其道。
案例三(金匮肾气丸)
明代张介宾治一消渴患者,日饮一斗,溲亦一斗,腰膝酸冷,脉沉细无力。
张氏谓:"此命门火衰,不能蒸动水精",予肾气丸加鹿茸、五味子,服百日而痊。
此案明示:饮一溲一非阴虚,乃阳不化气之候。
三、深度辨证要点
1. 察口渴之真假
瓜蒌瞿麦丸之渴:真渴(燥热伤津)与假渴(阳虚不化)并存,饮多不解,反增腹冷
五苓散之渴:水停津不上承之"假渴",常伴水入即吐
肾气丸之渴:阳虚不能蒸腾津液,多伴饮一溲一
2. 辨小便之形态
瓜蒌瞿麦丸证:小便不利而频数,量少涩痛(水瘀互结)
五苓散证:小便不利伴少腹胀满(气化失司)
肾气丸证:小便清长夜甚,或饮一溲一(固摄无权)
3. 审阴阳之格局
瓜蒌瞿麦丸:上热下寒,阴阳格拒
五苓散:阳郁水停,表里同病
肾气丸:阴阳两虚,阳用不足
四、临证运用心法
1. 瓜蒌瞿麦丸宜用于"寒热错杂、水火不交"之证,常见舌象:
舌根白腻,舌尖红燥。
若见舌中裂纹,可加知母、百合;
少腹冷痛者,可合天台乌药散。
2. 五苓散运用关键在于把握"气化不利",凡见水肿、泄泻、眩晕属水停者,皆可化裁。
表证明显加荆芥、防风;
湿热偏盛加滑石、通草。
3. 金匮肾气丸需明辨"虚火"与"实火",若见虚阳浮越之面赤、咽痛,当加肉桂引火归源。
五、方剂化裁与临证变通之道
1. 瓜蒌瞿麦丸活用
兼气滞者:若见少腹胀满、胁肋不舒,加乌药、香附,行气以助水行。
瘀血明显:舌有瘀斑,小便刺痛,合蒲黄、琥珀,通瘀利窍。
上燥甚者:咽干口燥,舌红少津,加麦冬、石斛,增强润燥之力。 关键点:附子用量需随寒象轻重调整。
下寒重者,可渐增至15克,但须配伍蜂蜜或炙甘草缓其燥烈;
若上焦燥热突出,天花粉宜重用至30克,取其"寒润制燥"之性。
2. 五苓散加减精要
表证未解:头痛恶风明显,加羌活、防风,开太阳经腠理。
湿热夹杂:小便黄赤、苔黄腻,加茵陈、滑石,清利三焦。
气阴两伤:汗多口渴,脉虚数,合生脉散,利水不伤阴。 心法:桂枝在此方中非为解表,实为"通阳化气"之要药。
若表证已罢,可易桂枝为肉桂3克,引火归元,助膀胱气化。3. 金匮肾气丸变通
精关不固:遗精早泄,加芡实、莲须,固摄下元。
虚阳浮越:面赤咽痛,肉桂加量,佐牛膝引火下行。
痰饮上泛:咳喘痰多,合苓甘五味姜辛汤,温化寒饮。 要诀:
此方补肾阳需"阴中求阳",地黄与附子比例常保持3:1。
若见舌红少苔,恐燥药伤阴,可加枸杞、女贞子制衡。六、临证易误辨析
误区一:见渴止渴,不辨寒热
五苓散证之渴,若误投白虎汤,则冰伏气机,水饮更甚;
肾气丸证之渴,若用六味地黄丸,则滋腻碍阳,渴反加剧。 纠偏:察舌为要。
五苓散证多见白滑苔,肾气丸证舌淡胖,瓜蒌瞿麦丸证舌根白腻、舌尖红。 误区二:利水过度,耗气伤阴
五苓散久服可致倦怠乏力,当佐黄芪、党参;
瞿麦、泽泻等利水猛剂,中病即止,防伤肾络。 心法:治水当"衰其大半而止",后续以四君子汤、薯蓣丸等培土制水。 误区三:胶柱鼓瑟,不知变通
瓜蒌瞿麦丸原治"小便不利",然现代用于干燥综合征属上燥下寒者,可去瞿麦加百合;
金匮肾气丸治消渴,若见舌暗瘀斑,当增丹皮用量,或加丹参、鬼箭羽。 七、气化学说贯解三方枢机
1. 瓜蒌瞿麦丸—破格拒,通三焦
方中附子温下焦如"釜底火",天花粉润上焦似"釜盖露",瞿麦通利如"破瘀凿渠",共使水火既济,气化复常。
适用于阳气郁遏、升降失司之证。 2. 五苓散——开玄府,利州都
桂枝通太阳经气,如启"水之上源";
泽泻、茯苓利水道,如疏"水之下流"。
全方恢复"地气上为云,天气下为雨"之循环,主治气化失司、水液停聚。 3. 金匮肾气丸—补命门,蒸水津
地黄滋肾阴为"静药",桂附温肾阳为"动药",动静相合,激发命门真火,使水津上承。
犹如"灶中火旺,锅中水沸",气化自能蒸腾。 八、结语
三方皆本《内经》"气化则能出矣"之旨,然路径各异:
瓜蒌瞿麦丸以"通"为要,破阴凝、布津液;
五苓散以"化"见长,通阳利水,表里双解;
肾气丸以"补"立足,阴阳并调,激发本源。 临证运用,当如徐灵胎所言:"用药如用兵,贵在奇正相生。"
今人若能深研《本经》药性,参透仲景制方心法,于寒热虚实交错处抽丝剥茧,自可于临床中游刃有余,传承岐黄精髓。
林佳明,主任医师
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。
2022年7月,与利城老师出版了《林佳明经方实践录》,算是对自己学习中医25年的一个小结。
崇尚仲景医学,六经辨证,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、多发病,做经方一代传人。
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、眩晕、不寐、郁病、头痛、消渴、咳嗽、发热、哮病、喘证、胃痛、胃胀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不孕及肿瘤术后、眩晕头痛以及颤震、咳嗽、喘证、胸痹、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。
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,注重兴阳、温阳、扶阳学术思想运用,强调本气自病,重视先后天两天。
2025年开启,我与利城,衷锐致力于用中医底层逻辑构建中医体系,剖析案例,方药。
在教学中成长,在教学中学习,用教学记录自己的中医之路。
欢迎加我微信,一起交流学习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